“我也有职称了!职业农民有了职称,代表的是一种对农民技能水平的认可。”近日,来自石家庄的两位农民通过了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,成为“农民助理工程师”。
种地还要持证上岗?点赞声中,也不乏网友发出这样的疑问。毕竟传统印象里,评职称通常针对的是专业技术人员,务农似乎并不需要什么认证。但事实上,如今的“新型职业农民”,远非会种地就行,在技术水平、业绩贡献、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等方面都有所考量。一直以来,“土专家”“田秀才”不少,但囿于职业性质总是面临成长“天花板”。积极探索给他们评职称,打破学历、专业、论文、科研成果等限制,引导激励农民更好掌握农业生产经营技术,获得应有的职业尊崇,善莫大焉。
职称认可不仅是一种身份上的改变,还意味着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。田间地头的农民,走街串巷的快递员,工厂车间里的车工钳工……今天,随着社会需求愈发多元,很多行业的面貌都在更新,对技术含量的要求不可同日而语。近些年,各地也在不断探索制度手段,搭起人才成长的“立交桥”。从为月嫂提供专业技术水平认证,到在工程技术职称系列中增设快递工程专业;从推动外卖骑手“再上大学”,到培养新一代“工人教授”……方方面面的举措形成了行业标准、提供了发展空间,让更多从业者有目标、有出路、有奔头,形成了促进行业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。
以制度激励人才成长、提升技术水平,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一方面,经济发展让社会分工更加层次化和多样化,就拿职业农民来说,除种植养殖技术外,旅游、非遗、电商等方方面面都是创业热土。如何设置能够惠及更多一线劳动者的评价体系,如何让考核标准更加细化、更贴近实际,仍需进一步完善厘清。当然,评个职称、发个证书仅是第一步,形成长远的利好才是关键。眼下,其实很多地方对优秀劳动者的激励还停留在“发放一次性政府补贴”的层面。在日常工作中为他们提供更多技术服务、项目合作、产品推介、财政扶持等,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完善有效的权益保障,更值得相关部门从长计议。
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打破限制、放开思路,为人尽其才提供更多可能,社会发展进步就有了不竭的动力。
标签: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sezc.cn/xwzx/1102.html
版权声明:部分素材来自网络整理,如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