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民也能评职称?近期,吉林、山东、浙江等地纷纷试水为扎根乡村的“土专家”“田秀才”“乡创客”等乡村振兴人才评职称。此举在宁静的乡村荡起阵阵涟漪。
据悉,早在2012年,中央一号文件就旗帜鲜明提出“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”,2018年进一步明确“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”。在顶层政策指引下,一系列开创性举措加速推进:2019年,两部委印发《关于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》,分别从健全制度体系、完善评价标准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;各地主动出击、积极探路,围绕“跳出传统职称评审模式”提出诸如打破户籍、身份等限制的实用评审条件。
钱江晚报:现代农业需要专业技能人员
靠在农村种地就可以评职称,确实打破了社会上很多人对农民的刻板印象。但对这样的消息,更多的是不解和嘲讽:拿到了职称只是“看上去很美”,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帮助。评了高级职称还不是照样去种田?这不就是个“花架子”吗?这样的想法说明了很多人对现代农业的印象,还是停留在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、手持镰刀割麦苗的传统印象中。现代的农业已经和传统农业大不一样,所以对技术的要求已今非昔比。随着农民从事的具体事务发生转变,大棚种植、乡村旅游、电商农业也更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员加入。对农民进行职称评审的方式,不仅可以提升农民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技能水平,进而推动农业标准化管理,包括对农产品安全都有好处。同时,评职称不仅是对农民专业能力的认可,也是给予农民的荣誉和鼓励,让农民更有尊严、更加体面,让他们在干事创业中拥有更多机会、更大底气。
南方网:紧贴乡村振兴所需,紧扣农民所能
提高评审科学性,让职业农民更有奔头。各地的评审办法、评选标准有所不同,但共同之处都是贴近农业生产实际。从明确乡村振兴人才职称申报“不唯学历、不唯年龄、不唯奖项、不唯论文”,到划出“能为乡村发展做什么,能给农户带来多少收益”的“硬杠杠”,再到树立“农民干什么,就评什么”的鲜明导向……职业农民职称评定,紧贴乡村振兴所需,紧扣农民所能,体现了科学性和精准性。职业农民评职称,乡村振兴更可期。当前,职业农民评定的实践探索在多地“开花结果”,相信,随着这项工作在“希望的田野”上全面铺开,必将激励更多有文化、懂技术、善经营、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投身“三农”事业,为乡村振兴点燃动能强劲的引擎。
中工网: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
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力军,新时代的农民早已摆脱了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,成为了拥有专业技能技术,能够熟练驾驭科技农业的复合型人才。此时,再用老眼光旧标准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上的评级显然有失公允。高级农技师等新职称的出现,不仅体现出了国家对于农业农村人才的高度重视,对于打通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通道也具有重要意义。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“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,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”以来,吉林、山东、浙江等地纷纷试水推行,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,需要进一步推广。让评定职称不再成为农民眼中的新鲜事,才能让他们真正拥有认同感、归属感,有效地鼓励这些具有专业技能的“新农人”以全新的身份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,发挥其技能技术的特长,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力量。
南方日报:职称“评”好更要“用”好
一证在手,贵在实用。不容避讳的是,目前农业技术人员评职称制度的吸引力有限,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。具体讲,于一技傍身的新农人而言,除了有限的个人荣誉感、微薄的物质奖励外,“一纸证明”缺乏更广范围的实用价值。在此现实背景下,如何体现“证有所值”,进而充分提升社会公众对职称证书的认可度,着实考验有关部门的治理智慧。获评者可优先兴办农业技术经营型实体企业、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、享有农业人才授课培训的宝贵机会……各地积极推出的多元化举措,有力提升了职称证书的“含金量”,无疑为试点政策推向全国提供了有益借鉴。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sezc.cn/xwzx/1340.html
版权声明:部分素材来自网络整理,如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!